產業快訊 News
Social + Mobile = Smobile
手機、社交勢不可擋,商業化進程長途漫漫
去年,全球智慧手機銷量超過了 PC。BI 預測在未來幾年,平板電腦的銷量也會超過 PC。
截至 2012 年 3 月,人們每個月花在手機網頁以及應用上的總時間已經超過了 1200 億分鐘。一年之前,這個數字還不到 600 億分鐘。
2011 年到 2012 年間,美國的智慧型手機佔有率從 35% 上升至 46%,一般手機從 48% 下降到 41%,無手機的人群比例為 12%。
2012 年 1 月,來自 Nielsen 的資料顯示,智慧型手機的滲透率(普及率)在年輕高收入人群中最高。
在美國,具有『社交』元素在手機使用中的佔有率在不斷攀升,其中社交網路及Blog方面的使用比重增加了兩成,逼近 40%。
2011 年 12 月的資料,人們每天使用 Apps 的時間為 94 分鐘,流覽手機網頁的時間為 72 分鐘。
交流是人們使用手機上社交網路的最重要需求,而且,他們很喜歡用手機拍照以及接收資訊。
手機商業如何運作?
手機端如何進行商業運作?有一種理論認為:只要利用好手機的定位功能,讓用戶通過『打卡』或允許告知所在位置的方式分享自己的位置,商家就可以在用戶靠近的時候推送優惠券。然而這種基於位置的優惠券模式卻收效不佳。只有 36% 的用戶會使用商家提供的優惠券。
原因何在?因為這並不是人們平時習慣消費的方式。很少消費者會只因為折扣而走進一家商店,相反,商店裏銷售的東西需要足夠吸引,或者他們正好在那個時間尋找你所要廣告的產品。另外一種『打卡』的思路似乎也無法成為主流。從資料來看,美國各個年齡層(18-29 歲,30-49 歲和 50 歲以上)人群使用打卡服務的比例都在 25% 以下。
電商沒有從社交網路那裏得到太多助力。電商的總流量裏,來自 Facebook 以及 Twitter 的總流量僅占比 0.52%。
BusinessInsider 認為原生(Native)手機廣告才真正可行,比如 Facebook 在移動端推出的 Sponsored Stories,Twitter 的廣告推(Promoted Tweet)。這兩者有個共同特點,都可以被廣泛傳播(highly sharable)。
另外,BI 指出鎖定用戶(除了地理位置,根據用戶的愛好,興趣等屬性)的推薦也是可行的模式。在這種模式下,商家在用戶允許的情況下主動發送資訊,但這類資訊不能頻繁發送,且必須與用戶高度相關。此外,這種模式更適用於提供服務的商家,並且這種服務能夠引導用戶直接在智慧手機上消費。